小编导读
一般提到腰痛的时候,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“肾”是否出了问题。但在实际临床中,并不是所有的腰痛经过补肾治疗之后都能取得疗效。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这张经方,就被用于从痰热角度来治疗腰痛,其中的机理和诀窍是什么呢?答案就在文中。【小陷胸汤方药组成】 ![]() 黄连6g,半夏15g,瓜蒌壳15g。 【用法】 原方,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瓜蒌,取三升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现代,水煎温服。 【运用要点】 证属痰热结于心下。症见心下痞硬,按之痛,或咳痰黄稠,甚则恶心呕吐,大便秘结,舌红,苔黄厚腻,脉浮滑。临证以心下痞硬,按之痛,或咳痰黄稠,舌红、苔黄厚腻、脉浮滑为运用眼目。 【六经方证病位】 主治痰、热互结之证,划归阳明太阴合病之方。 【方证辨析】 本方出自《伤寒论》。方中黄连性味苦寒,清泄心中结热;半夏性味辛散,涤饮散结;瓜蒌性味甘寒,开结润下,以缓急止痛。三药合用,共达清热涤痰、散饮开结之功。 【临证札记与拾遗】 小陷胸汤见于《伤寒论》138条:“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”141条:“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,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寒实结胸,无热证者,与三物小陷胸汤。白散亦可服。” 【方药药证】 小陷胸汤由黄连、半夏、瓜蒌三味药组成,其中: 瓜蒌:《神农本草经》谓:“味苦,寒。主治消渴,身热烦满,大热,补虚,安中,续绝伤。”《名医别录》载:“名黄瓜。治胸痹,悦泽人面。枸杞为之使,恶干姜,畏牛膝干漆,反乌头。”在方中清热涤痰,宽胸散结。方后注有“先煮”,意在“以缓治上及缓急止痛”,而达宽胸、利膈、通痹、散结之功。 半夏:《神农本草经》谓:“味辛,平。主治伤寒寒热,心下坚,下气,喉咽肿痛,头眩,胸胀,咳逆,肠鸣,止汗。”《名医别录》载:“生微寒,熟温,有毒。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,咳嗽上气,心下急痛坚痞,时气呕逆,消痈肿,胎堕,治萎黄,悦泽面目。生令人吐,熟令人下,用之汤洗,令滑尽。”在方中辛温涤饮,化痰散结。 黄连:《神农本草经》谓:“味苦,寒。主治热气,目痛,眦伤,泣出,明目,肠澼,腹痛,下痢,妇人阴中肿痛,久服令人不忘。”《名医别录》载:“微寒,无毒。主治五脏冷热,久下泄澼脓血,止消渴大惊,除水,利骨,调胃,厚肠,益胆,治口疮。”在方中苦寒清泄,泄热除痞。 在《伤寒论临证杂录》一书中,曾有如下的记述和思辨:“经常遇到这样的腰痛证:疼痛发作在睡卧之后,且大都于凌晨时出现,也有夜半因痛而惊醒者,只要起床行走片刻,其痛即能缓解。对此,有认为是肾虚,还有认为属瘀血使然,但无论用补肾药,还是通经活血药,药后皆如石沉大海。”根据肾虚和瘀血所致腰痛的特征,排除此二者。且抓住此症患者除局部的腰痛外,还时常在脐下至心下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压痛,并均无自发痛,与小陷胸汤的证候近似,从而试投小陷胸汤加减,结果疗效甚佳。 【验案解构】 李某,男,46岁,2016年5月19日初诊。反复腰痛4年余。前医治以肾虚或劳损,曾服六味地黄丸、汇仁肾宝等补虚药而不效,经人介绍来诊。刻诊:腰痛,以晨起时严重,每次起床后稍事活动方才有所缓解,伴咳嗽,咳稠痰,色黄,纳差少饥,舌红苔黄厚,脉滑数。查外观形体胖,剑突下压痛,喜抽烟。 六经辨证思维及诊治: 痰色黄,舌红苔黄厚,脉滑数,为阳明病,里热。 咳嗽,咳稠痰,为太阴病,痰浊不化。 四诊合参,共为阳明太阴合病,证属痰热互结,肾络阻滞。处以小陷胸汤加减:黄连6g,瓜蒌皮10g,法半夏9g,丝瓜络10g,桑枝10g,独活6g,晚蚕沙10g(包煎),建曲10g,6剂,水煎服。 药后腰痛减,纳食开。继拟6剂而愈。 按:腰虽为肾之府,但无虚候时,宜疏不宜补,补反滞邪,留患无穷。其中,桑枝合丝瓜络为通肾络之气必用对药,疗效较佳;瓜蒌一物除能开痰散结外,其性辛润,润者,使物泽润,光滑也。不唯痰热腰痛,凡关节僵硬粘连疼痛,或转动受阻者,笔者恒加此药,多获良效。 (责任编辑:荷塘月色) |